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文旅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之家 - 内容展示
文明的辉煌在对话与融合中长存
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10      

文明的辉煌在对话与融合中长存

——《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编写手记

高 杰


  “文明之光,不是孤单的火炬,而是一座座灯塔,照亮彼此的前行路。在这光芒中,我们找到了归属,也找到了自己。”在“观天下——大明的世界”展览结束语前,许多观众停驻,留影,与墙面文字无声对话、深深共情。

  南京博物院主办的这一展览自开展以来,始终保持着高热度,参观人数逾300万。为了让无法现场观展的人们也能领略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宏阔图景,我们根据展览编写了这本《观天下:大明的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并在内容上有所延伸,满足那些意犹未尽的观众。

  本书聚焦明代所处的14至17世纪,彼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如火如荼。明代中国人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重构着天下观与世界观。

  展柜里的银锭泛着金属的微光,这是明王朝连接世界的纽带;油画《马可·波罗归来》中,马可·波罗向欧洲人展示从东方带回的奇珍异宝,欧洲探险家怀揣向往接连涌来。明王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凭借瓷器、茶叶、丝绸、棉布、漆器等大量优质商品,直接参与构建了以白银为结算货币的首个全球经济体系。正如汉学家卜正民对维米尔画作《持秤的女子》的解析:“这枚(画中女子称量的)银币,是我们进入17世纪中叶世界的一道门。”白银的货币化进程在明代最终完成,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国家制度的变迁,促进了明代中国尤其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与整体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经济繁荣,孕育滋养了富有创造力的江南艺术文化。子冈白玉簪、大彬提梁壶、圣思紫砂杯、朱鹤竹笔筒……汇聚于一颗颗玲珑心,一双双巧妙手。特殊的社会环境,也使文人与匠人的身份隔阂逐渐消弭,文人意趣与匠人技艺不期而遇,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都有了新的生命力。

  西方哲学、艺术与科学也来到中国,与本土文化交流、碰撞。生前3次踏足南京、与士大夫们广泛交游的利玛窦及其同行者,满载着中国的珍稀物产、艺术珍品与思想文化而归,使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识更为清晰。来自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图书馆的1591—1593年拉丁文版本《四书》,1662年中文、拉丁文双语版本《中国智慧》等珍贵书卷,镌刻下这场双向奔赴的交流之旅。

  对明代士大夫来说,利玛窦绘制的《山海舆地全图》《坤舆万国全图》,第一次向他们展示了明朝这个“小世界”之外的宏大天地。面对如此真实的浩渺世界,中国人固有的天下观逐渐转变,开始思考世变之由与因应之道,形成了“世界意识”。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启迪,互通共融,这一历史图景启示我们,文明的辉煌从不在孤立与隔绝中诞生,而是在对话与融合中长存。

  (作者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1日 20 版)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