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地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要闻 - 内容展示
路变桥,折射一座城的智慧与坚守
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来源: 河北日报      浏览:7      
摘要:这条路,串联白洋淀淀南、淀东与雄安新区主城区,是一条贯通新区南北的规划干线公路。虽然只有短短15公里,但在规划建设中面临重重挑战:穿越燕南长城遗址、古州城遗址、鄚州城遗址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跨越白洋淀多处河道,而东侧不远处还有在建的雄商高铁。

路变桥,折射一座城的智慧与坚守


7月10日拍摄的雄安新区雄鄚路二期工程燕南长城大桥建设现场。 本报记者 李东宇摄

6月25日航拍的雄鄚路二期工程建设现场。此处,鄚州庙遗址与东边雄商高铁之间仅距60多米。 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供图

7月10日拍摄的鄚州城遗址残存城墙。 本报记者 李东宇摄

7月10日拍摄的古州城遗址石碑。古州城遗址位于雄安新区雄县鄚州镇古州村(原属任丘市)。 本报记者 李东宇摄

阅读提示

7月10日10时18分,雄鄚路二期工程迎来关键节点——燕南长城大桥首片箱梁成功架设。

这条路,串联白洋淀淀南、淀东与雄安新区主城区,是一条贯通新区南北的规划干线公路。虽然只有短短15公里,但在规划建设中面临重重挑战:穿越燕南长城遗址、古州城遗址、鄚州城遗址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跨越白洋淀多处河道,而东侧不远处还有在建的雄商高铁。

种种约束条件下,建设者们用5年时间,精心规划设计,在守护文物、保护生态与工程建设的多重要求中寻找平衡点,保护新区的文脉和水脉。

这条路的智慧与坚守,正是雄安这座未来之城建设理念的生动写照。

三座大桥飞跃,守护千年文脉悠悠水脉

7月10日10时18分,雄安新区雄鄚路二期工程施工现场,燕南长城大桥首片箱梁在吊车的精准操控下,稳稳落于预定桥墩。

在机械轰鸣的建设现场西侧约两公里处,一块燕南长城遗址石碑静静矗立,默默诉说着这处千年遗迹的沧桑。

全长599米的燕南长城大桥以“凌空飞越”的姿态,跨过燕南长城遗址,使南北向的雄鄚路二期工程与东西向的燕南长城遗址在此立体交会,奏响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交响。

雄鄚路北起雄县县城、南连鄚州镇,是一条贯通新区南北的规划干线公路。

“雄鄚路的建成,将串联白洋淀淀南、淀东与雄安新区主城区,打破长期存在的交通瓶颈。”省人大代表、雄安鄚州机场董事长刘双成非常关注这条路的建设,并为此连续两年在省两会上提交建议。

刘双成介绍,目前,除绕行大广高速,雄县赵王新河以南三个乡镇乃至沧州任丘市等地,仅有2条年久失修的农村公路与雄县县城相连,一条因长期浸水几近瘫痪,另一条狭窄拥堵,给当地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雄安新区设立后,雄鄚路的建设被纳入总体规划。然而2019年9月,当二期工程进入设计阶段,项目团队却发现,总规划中的直线路径穿过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特殊区域。

在工程示意图上记者看到,雄鄚路二期工程沿线“众星”云集,依次串联起燕南长城遗址、古州城遗址、鄚州城遗址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还穿越赵王新河等白洋淀多处河道。

“这不仅是修路,更是在历史与未来间寻找平衡点。”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综合交通处负责人张志学解释,每个文物保护单位都有严格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穿越白洋淀河道时又涉及防洪标准、行洪安全,诸多控制性因素叠加,使雄鄚路二期工程设计极具挑战性。

面对多重约束条件,项目团队谨慎推进。

在遗址保护方面,针对古州城遗址、鄚州城遗址、鄚州庙遗址等三大块状分布遗址,项目团队前期设计了3条线路。

“其中包括一条西移线路,两条东移线路。”张志学介绍,经过反复推敲,团队最终选择了最接近直线、线形最优的一条,将线路东移约1000米,实现了对多处遗址的精准避让。

与古州城遗址、鄚州城遗址等块状分布不同,燕南长城遗址呈东西向线状分布,与雄鄚路二期工程形成大角度交叉,不能通过避让来解决。

在隧道下穿和桥梁上跨两种方案中,综合考虑工程经济性、施工难度、行车安全等因素后,项目团队最终选择了桥梁上跨方案,以一道599米的大桥,实现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双赢。

这一设计理念,在穿越白洋淀河道时得到延续。

为确保汛期行洪安全,工程在经过赵北口溢洪道、赵王新河等关键区域时,同样采用桥梁上跨方案。其中,赵王新河特大桥4.48公里,赵北口溢洪道特大桥1.37公里。

“雄鄚路二期工程的桥梁总长约6.4公里,占比近43%,桥梁投资占合同总金额近70%。”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外围路网项目部项目经理刁雷介绍,多重控制因素的叠加,使雄鄚路二期工程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多桥路”。这样的路桥比例,在平原地区公路建设中并不多见。

“短期看是投入,长远看却是投资。”在张志学看来,这些桥梁托起的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对文脉和水脉的守护。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必须的选择。

在60多米“夹缝”中穿行,兼顾高铁并行与文物保护

6月9日,雄安新区赵王新河河畔,雄鄚路二期工程施工正酣,一座座浇筑完成的桥墩如等待检阅的士兵整齐排列。举目东望,主体建成的雄商高铁如一条银龙向南北延伸。

未来,这两条南北交通大动脉,将在这一带形成“双龙并驾”之势。

然而这壮观景象背后,却是项目团队的攻坚克难。

先期在建的雄商高铁,似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将雄鄚路二期工程的设计空间挤压到了极限。“简直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综合交通处工作人员陆嘉恺介绍,最初,为了避开文物遗址,雄鄚路二期工程设计了3条线路方案。西线方案因绕路太多、服务沿线出行需求不足等首先被舍弃,于是设计团队在另外两条东线方案中进行权衡。

东线方案之一,大部分路段位于雄商高铁东侧,需要两次下穿高铁,形成危险的“S”形弯道,影响行车安全。而在最终选定的另一条东线方案中,公路要在高铁与文物遗址间的“夹缝”中穿行,这就要求设计方案既要保证与高铁的安全距离,又要避让遗址,还要考虑道路的平顺性。

这条狭窄走廊的最窄处,就位于鄚州庙遗址与雄商高铁之间,距离仅60多米。

“在这个60多米‘夹缝’中穿行的雄鄚路二期工程,既要实现双向六车道,还要和高铁保持安全距离。”陆嘉恺说,为此,项目方与铁路、文物等部门多次沟通方案,最终,既通过了高铁并行段安全性评价报告,也避让了鄚州庙遗址。

这样的精度把控,渗透进每一个工程细节里。

6月10日,雄鄚路二期工程施工二标段项目制梁场内水汽氤氲,自动喷淋系统喷洒着细密的水珠,对整齐排列的箱梁进行养护作业。工人们穿行其间,仔细检查每片梁体的养护情况。

“因为途经蓄滞洪区,工程的桥墩设计必须满足严格的阻水比要求。”参与设计的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市政部首席咨询设计师汤伟介绍,工程采用“对墩”设计,让经过水系的公路桥墩与高铁桥墩保持完全一致的墩位和间距,形成连贯的阻水界面,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对水流的干扰。

但河道是斜的,这要求公路在“对墩”时,又不能严格“照搬”高铁跨径,而是要通过类似计算同心圆的办法进行精确计算,并根据河道斜角进行余弦修正。最终,赵王新河水中桥梁跨径被确定为32.49米,赵北口溢洪道水中桥梁跨径为32.7米。

“最初,我们以为就是修条普通的一级公路,没想到实际难度远超预期。”汤伟介绍,除了要兼顾文物保护、高铁并行、蓄滞洪区等复杂因素,赵王新河大桥还需按三级航道标准预留通航空间,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多重约束下的设计挑战前所未有。项目前期规划历时5年,仅涉及文物遗址、防洪等专项报告编制就多达12项。

“这条路,几乎囊括了陆地工程建设中所能遇到的所有控制性因素。”最近,汤伟正在撰写一份项目设计总结,准备将这些宝贵经验讲给所里的年轻工程师。他说,这是自己18年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最复杂的一条路,却也是技术突破最多、最有成就感的一条路。

为文脉和水脉让路,也是为未来铺路

跨越淀泊,穿越时空,雄鄚路二期工程建成后,将不仅是交通的载体,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

在雄安新区,借由一条条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还在继续。

拿出一张雄安新区骨干公路示意图,张志学介绍,新区规划道路共计5000多公里,其中一半是双向两车道的次支路,目前已全部完工。而另一半则是与河道、文物遗址、林地交叉的“硬骨头”,一条比一条难啃。

国道617,便是极具挑战性的待建项目之一。

“按照规划,国道617将纵贯新区南部,连通白洋淀淀区南部安新县的端村镇、刘李庄镇、龙华乡等。”张志学介绍,这条路的修建,将解决当地居民出行绕行高阳县或堤顶路的困境。然而,由于这条路大段线路需要跨越白洋淀水域,每一个方案都需要反复权衡。

在国道617西侧,是新区另一条关键道路国道230,它的规划同样面临重重挑战。这条承担着疏解启动区货运功能的主干道,需要依次穿越京雄高铁、京港澳高速、南水北调工程等多处重大基础设施。

“为文脉和水脉让路,也是为未来铺路。”来到新区6年多,37岁的张志学对规划有了更深的理解。

张志学表示,在工程时间节点压力下,这些路的规划建设更显紧迫。但时间再紧,也要坚守“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在快与慢的辩证中,以历史耐心守护根脉。

6月9日,雄安体育中心体育馆内,2025赛季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常规赛第一阶段比赛火热开赛。

这座体育馆,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海岳大街南侧。沿海岳大街向东,不远便是雄安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文明——南阳遗址。当初,由于海岳大街原规划路线穿越南阳遗址保护范围,海岳大街为此专门将路线北移153米,推迟工期六七个月。

一座新城要立得住,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建筑,更需要历史的滋养。而传承的前提,是保护。历史文脉如同城市的根系,唯有悉心呵护,方能滋养出枝繁叶茂的未来。

海岳大街为南阳遗址让路153米的故事,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注脚。

这样的取舍,在新区建设中比比皆是:雄忻高铁为白龙遗址留出200多米保护距离;环淀路一期工程为避让三各庄遗址重新制定方案;在启动大规模建设前,新区对境内640个村落开展地毯式考古调查,确保“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

这些看似“绕远路”的选择背后,是雄安对历史文脉的坚守——让新城市保留老场所,让现代化发展留住乡愁记忆。

生长在深厚文化积淀之上,赓续数千年文明薪火,今天的雄安,正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记者感言

为城市发展守住根与魂

一方宽阔的土台静卧大地,台上青草萋萋,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绿意……6月9日,来到鄚州庙遗址,但见古迹沧桑,在一旁现代化交通设施的映衬下,遗迹愈显古朴厚重。

鄚州庙,曾以“天下大庙数鄚州”闻名于世。元始建、明清兴盛的鄚州庙,又称扁鹊庙、药王庙,为供奉名医扁鹊而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皇帝发布上谕,钦命立鄚州庙会,敕令全国各地较大商号届时“咸来鄚州赶会”。此后,庙会日益兴盛,繁荣数百年。

文物遗址是记忆的容器,即便建筑湮灭,信仰与习俗仍在延续。

随着鄚州庙改迁新址,这处老庙址虽繁华不再,但当地人仍习惯来此祈福瞻仰。

这种扎根土地的记忆,正是雄安新区建设中最为珍视的文化密码。

在雄鄚路二期工程沿线,无论是燕南长城遗址、古州城遗址、鄚州城遗址等历史遗迹,还是纵横交错的白洋淀水系,每一处遗迹、每一条水道,都是这片土地的滋养与财富,承载着独特的地域记忆,共同编织成雄安大地“文脉与水脉”的双重经纬。因此,在规划建设中,保护成为优先考虑的要件。

在雄鄚路二期工程的设计中,赵王新河大桥特别按三级航道标准预留了通航空间。而这一设计细节背后,也是对水乡文化的一种守护。

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综合交通处工作人员陆嘉恺解释,历史上,从白洋淀乘船可直抵天津,水运往来曾是当地重要的出行方式。这样的设计预留,不仅是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更是为了延续这片土地的水域特点,守护水乡特有的文化记忆。

根深者叶茂,源浚者流长。一个新城要立得住,必须保护和传承好当地独特的文化基因,为城市发展守住根与魂。

在雄鄚路二期工程每一条为文脉让路、为水脉架桥的曲线里,都续写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时代新篇。当现代通途与千年文脉、悠悠水脉和谐共生,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基础设施,更是一部用智慧与匠心写就的文明续章。(记者周聪聪、姜艳)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河北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