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时政法治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法治 - 内容展示
多学科协同赋能石窟寺保护
时间:2025年08月20日      来源: 科技日报      浏览:1      

二○二五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上,专家热议——

多学科协同赋能石窟寺保护

记者 张盖伦

在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一场和水害斗智斗勇的“战争”已经持续多年。裂隙渗水,可诱发岩体失稳、表层风化、盐析结晶等多重病害,对文物安全与长久保存造成严重威胁。

8月19日,在河南洛阳开幕的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上,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带来了多学科协同水害治理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工程结束后,历经五年的跟踪监测发现,卧佛表面原渗水点不再出水,造像本体盐析现象也明显减轻,治理效果显著。

在石窟寺中治水,不用和洪水打交道,但“神出鬼没”的径流也令人头疼,传统的岩土与水利工程中的成熟技术在石窟治水中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大足石刻水害治理团队采用精细地质勘察手段,用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钻孔摄像、电磁波CT等多种方法,明确大佛湾渗水补给源、渗流路径、排泄通道,揭示地表径流特征和地下水动态特征的空间关系。水文地质分区和渗流精细水文地质模型的构建,为后续岩体裂隙渗水病害的治理、监测、评估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团队还首次将水电工程领域中成熟的帷幕灌浆技术引入水害治理工程。帷幕灌浆局部封堵地下水渗流路径,使其改向,让裂隙水不至于流向石窟文物本体。

蒋思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技的发展不断为文物古迹的保护提供新的可能,大足石刻水害综合治理体系广泛融合使用了多学科、多场景中的成熟技术。但由于文物古迹的珍贵性与不可再生性,将其他领域技术运用于文物保护中时,也大有讲究。

“文物保护原则与合理的保护技术,是治理措施有效实施的保障。”蒋思维说,多学科协同要在文物领域实现“1+1>2”的效果,在应用时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低限度干预”等原则。同时,保护过程须对症下药,选用合理的技术工艺。“比如,将水电工程中的帷幕灌浆技术引入石窟水害治理,我们要筛选与文物本体兼容、耐久、环保的复合灌浆材料,进行扎实的前期试验,还应明确其使用条件。”蒋思维强调。

“多学科协同”是论坛上的高频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讲起了团队用八年时间完成的大足石刻小佛湾造像本体保护修复工作。

考古调查研究、病害调查评估、生物病害防治、修复材料研究、效果监测评估、物理防护、石质修复、彩绘金箔修复、结构变形加固……八年来,一项项工作扎实落地,成就今天重焕光彩的小佛湾。

李黎总结,石窟寺的保护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协同发力攻关技术难题。而且,保护理念并非一成不变,要充分考虑文物价值、保存现状和保护需求,对石窟寺保护理念进行发展和完善。

李黎认为,中国石窟寺保护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科学研究贯穿全过程,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由保护文物本体安全转向本体和文物环境综合保护。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论坛上透露,他们正在改造莫高窟的洞窟门。门,看似很不起眼,但门的内外侧结构、开合方法、材质工艺等都会影响洞窟内的微环境。这些改动,反映的也是理念的变化:过去的保护集中在壁画、造像本身,现在的保护,拓展到了文物所在的环境,考虑文物和人与环境的交互。

敦煌研究院还建成了文化遗产领域唯一的全气候大型物理仿真模拟平台——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它将风、沙、雨搬进实验室,模拟文物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的劣化情况。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谷本亲伯直言,遗产保护需要有多学科背景的人才,大学应该多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探索在石窟寺保护领域形成文理融合的教育机制。“我们可以用技术手段和先进设备得到很多数据,但对数据的理解和阐释依然需要人。所以,我们还要更多交流,让大家可以就保护成果进行充分讨论。”谷本亲伯说。

“中国在石窟寺等遗产保护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从理念到研究再到行动的中国方案。这些中国方案也在不同场合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高度赞誉和评价。”苏伯民表示,通过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专家间的交流,大家可以互相借鉴学习,为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努力。

据介绍,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由河南省文物局、洛阳市人民政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承办。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科技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