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文旅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之家 - 内容展示
蔓越莓的东极成长故事(尝尝中国新特产)
时间:2025年08月01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10      
摘要:盛夏,黑龙江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的蔓越莓基地,拇指大的青果缀满枝头。再过两个月,这片4200亩的“红海”将迎来盛大“水收”——红彤彤的饱满果实漂浮水面,宛如为黑土地披上燃烧的锦缎。

黑土红莓别样甜:

蔓越莓的东极成长故事(尝尝中国新特产)

人民日报记者 郭晓龙


  枝头缀满蔓越莓。

  蔓越莓采摘时的场景。
  抚远市委宣传部供图

  经“太空育种”的蔓越莓种苗。

  工作人员查看蔓越莓啤酒制作情况。

  以蔓越莓为原型的文旅IP“莓莓熊”雪雕。
  人民日报记者 郭晓龙摄

  盛夏,黑龙江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的蔓越莓基地,拇指大的青果缀满枝头。再过两个月,这片4200亩的“红海”将迎来盛大“水收”——红彤彤的饱满果实漂浮水面,宛如为黑土地披上燃烧的锦缎。

  蔓越莓已在我国最东端扎根10年,这里也成为亚洲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从科研实验室到企业车间,从农民合作社到文旅节庆,一粒蔓越莓的东极传奇,正被写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篇章。

  

  育种:

  科技创新让“洋种”扎根中国

  “这株苗,上过天!”红海植业研发中心温室内,一株挂着“太空2号”标签的蔓越莓幼苗舒展新梢,技术负责人程正新轻抚叶片:“它的‘兄弟姐妹’,曾遨游过太空。”

  3年前,数万粒蔓越莓种子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遨游太空,开创中国蔓越莓航天育种先河。如今这些幼苗正在东极大地舒枝展叶。“抗病性提高12%,花青素含量增加15%,亩产有望再增30%。”程正新把数据写进观察日志,也写下国产蔓越莓打破北美百年品种垄断的底气。

  时针拨回2014年,彼时中国餐桌上99%的蔓越莓依赖进口。因此,当蔓越莓种子首次埋进这片黑土地时,质疑声不绝于耳。“无药可用、无技可循、无标可依”,红海植业总经理李峰面临三重困境。

  面对困局,黑龙江省科学院联合抚远市政府、红海植业共建“抚远蔓越莓研究中心”。专家团队一头扎进种质资源库,从国内外收集的上千份样本中反复筛选、杂交。田间观测更是风雨无阻。寒冬里,专家们裹着厚厚棉衣,跪在冰封的试验田边,只为精确记录不同样本在极端低温下的细微表现。

  “最初引种国外品种,冬天冻害严重,夏天水土不服,产量惨不忍睹。”程正新回忆。

  缺技术?省植检植保站设立绿色植保工程专项,正高级农艺师陈亿兵带队蹲守田间,研发并集成配套多个先进技术,填补了我国蔓越莓田植保技术空白,增产30%的同时将采收期提前两周。

  坐果低?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的于志民团队研发“生化协同促果法”,将坐果率由65%提升到87%,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让中国蔓越莓挺直腰杆。

  品种“卡脖子”?太空育种成为突破口,当神舟飞船带回“太空种子”,程正新团队连夜进驻温室对比培育。

  “科研成果不能躺在论文里,而要写进农民的笑纹里。”程正新说,如今东极蔓越莓产业技术研究院汇聚13位专家,与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深度合作,只为让“洋种”扎根中国。

  坚守:

  18亿元砸出的“东方红海”

  10年前,红海植业总经理李峰站在黑瞎子岛湿地旁,眼前是刚播种的4200亩蔓越莓田。“前5年零产出,每亩投入1.2万元。”他算过一笔“耐心账”:18亿元总投资,需要穿越漫长的资金“黑洞”。

  “蔓越莓种植3年才开始挂果,大约5年进入丰产期,可持续将近70年。一亩蔓越莓亩产达2吨,亩收益达4万元。”程正新解释,但这种长期投入的产业特性,考验着企业家的战略定力。

  为让“洋种”在中国生根,企业在科研单位支撑下完成三项跨越:从2015年的100亩试种扩展到如今的4200亩亚洲最大单体基地;建成国内首条蔓越莓鲜果全自动分选线,单果重量误差不超过0.1克;注册“红海小镇”商标,开发果干、啤酒、面膜等20余款深加工产品,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8000万元。

  “不怕慢,就怕站。”李峰带记者来到投资1400万元的研发中心实验室,神舟飞船搭载的“太空2号”种苗正在对比观察;产品展厅里,蔓越莓啤酒、蔓越莓口红、蔓越莓蜂蜜摆满展台;直播间里,电商团队正对着上万网友推介“东极红宝石”……

  政企联动更添火力。抚远市将蔓越莓纳入当地农业供给侧改革“一号工程”,累计撬动社会资本2.5亿元,预留5万亩发展空间,配套冷链仓储、污水处理、旅游公路等设施。

  “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成为常态:海关驻点办理出口备案;税务开通“绿色通道”退税;交通部门开设“蔓越莓运输专班”,保证8小时内直达哈尔滨机场。

  这份坚守终于在2024年迎来爆发。2024年初,一场跨越南北的“甜蜜互动”让抚远蔓越莓意外走红。当黑龙江为回报广西“砂糖橘”送出10万盒抚远蔓越莓,这种被称为“北美红宝石”的小果子瞬间引爆全网,迎来“泼天流量”。

  “10天卖光3个月库存,电话被打爆!”李峰指着加工车间的分拣线说道,当时拇指大的蔓越莓鲜果像红色瀑布倾泻而下,鲜果、果干、浓缩果汁三条生产线24小时轰鸣。

  “从‘网红’变‘长红’,关键在创新!”李峰举起新产品:果脯挂浆晶莹,面膜萃取原花青素,连枝叶都被制成代用茶。研发中心的陈列柜里,20多款深加工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其中蔓越莓啤酒已成“爆款”——2023年产量仅50吨,2024年飙升至400吨。

  富民:

  小浆果变成“红宝石”

  一颗小小的蔓越莓,在抚远释放出巨大的产业乘数效应,串起了一条日益丰满的“红金链”。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挣500元;现在把土地入股合作社,一垧地保底分红1万元,年底还能二次分红。”村民王大力捧着刚刚领到的分红款笑得合不拢嘴。他身后,是1000亩连成一片的“红海”,无人机正在低空巡田。

  10年来,抚远市探索出“土地租金+股权分红+劳务用工”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全环节收益:土地流转得租金——累计流转土地4200亩,涉及287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资金入股得分红——企业每年拿出5%纯利润按股二次分红,2023年分红360万元;就地务工得薪金——采摘、分选、冷链、物流等岗位优先聘用本地农民,旺季日工资最高400元,年带动就业1200余人。

  “蔓越莓产业让冬闲变冬忙。”当地农户祝清华在车间分拣果干,“一天能挣150元。”去年,抚远市又推出“东极抚远”蔓越莓培育师劳务品牌,依托全国首个蔓越莓研发中心,引入5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全方位专业培训。累计培训培育师500余名,其中42名退役军人、68名返乡大学生借此创业。

  文旅融合更让小红果长成大产业。蔓越莓观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达83.5万人次,为边境小城注入活力。通过举办蔓越莓水收节、音乐节等活动,抚远以果为“媒”、以节“圈”粉,吸引上万名游客参观水收盛况。

  7月,当第七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抚远开幕,蔓越莓种植基地成为展示龙江现代农业的重要窗口,来自全国的游客在这里见证一颗小浆果如何孕育出一条完整产业链。

  “红果不只是一颗果,更是兴边富民的‘红宝石’。”抚远市相关负责人说,按照规划,蔓越莓种植面积将扩大至5万亩,综合产值突破75亿元,届时可带动2万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

  夜幕降临,研发中心实验室仍亮着灯。程正新记录着“太空2号”生长数据。“北美蔓越莓是海,我们要做中国的‘红海’。”李峰将一颗鲜果抛入水盆,浆果轻跃浮起,这颗跨越重洋的“北美红宝石”,终在华夏东极淬炼成“中国红”。

  从神舟飞船搭载的种子,到消费者手中的果啤;从科研人的显微镜,到果农的笑纹——这颗小浆果,正以科技之力、企业之韧、产业之融,在北疆寒地书写振兴史诗。当“太空蔓”舒展新叶,东极抚远的故事,不过初绽新芽。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