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内容展示
“智”绘好丰景 致富有保障
时间:2025年07月29日      来源: 人民网      浏览:15      
摘要: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今年“三农”工作,对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意义重大。当前,乡村振兴进展情况如何?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怎么样?近日,记者走进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进行了探访。

“智”绘好丰景 致富有保障

人民网记者 李栋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今年“三农”工作,对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意义重大。当前,乡村振兴进展情况如何?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怎么样?近日,记者走进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进行了探访。

农田“高标准” 丰收有底气

今年全国夏粮产量2994.8亿斤,是仅次于去年的历史第二高产年。夏粮持续高产的背后,高标准农田的作用至关重要。

盈盈夏日,生机盎然。在威县中商艾享智慧基地内,3.4万亩玉米正舒枝展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技术经理柳益雄介绍起农田的高标准滔滔不绝,与以前1个人管理500亩土地的能力相比,如今借助数智高标新基建、智慧灌溉等系统,可实现小麦由亩产960斤增至1150斤,青贮玉米由亩产2.3吨增产至2.71吨的新跃升。“同时,相比传统灌溉方式实现节水30%至40%。”柳益雄说。

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传感器监测、大数据分析……智慧系统成为当地“三农”生产的科学决策工具,精准指导着施肥、灌溉与病虫害防治等全环节,高标准农田里的科技创新,正推动农业从“体力活”转向“技术活”。

远眺河北威县高标准农田。人民网记者 李栋摄

远眺河北威县高标准农田。人民网记者 李栋摄

从全国层面看,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亩均提高10%至20%,许多农田达到了“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为实现今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4万亿斤左右的预期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完善农业农村统计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全领域覆盖、多层级联通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健全涉农数据开发利用机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农业技术,健全智慧农业标准体系,释放农业农村数字生产力。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负责人表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利当前、管长远的大事要事。实践表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产出能力将大幅度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将明显增强,旱能浇、涝能排,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无灾多丰收;资源利用效率将显著提升,肥、药、水利用率一般提升15%至30%;农业综合效益将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本增效500多元。

果园有“梨”想 致富有保障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背后,得益于县域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

走进威县贺营镇的利派尔梨园,饱满多汁的梨果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来得正巧,工人们正在采摘的品种叫雪青早熟梨,等大家包装完毕后,果子准备出口欧盟国家。”55岁的梨园管理负责人张华峰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一头连着农村的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幸福生活。“今年因为冻害少,水肥一体化和后期管理得当,梨园迎来丰收。”张华峰心里的一本账算得明明白白:按当前售价1.75元/斤和亩产6000斤计算,今年的营收要比往年高出20%。

像张华峰一样,即将迎来丰收的还有葡萄种植户戚立波。在不远处的戚霍寨村,戚立波正悉心照料着自家的葡萄园,一串串巨峰葡萄在阳光下“讲述”着全村果农们的致富经。

河北威县戚霍寨村民戚立波在种植园管护葡萄。人民网记者 李栋摄

河北威县戚霍寨村民戚立波在种植园管护葡萄。人民网记者 李栋摄

全村的致富故事要从葡萄说起。戚立波介绍,全村132户村民共种植葡萄700余亩,亩产约4000斤,按头茬价格4元/斤计算,每亩收入可超1.5万元。“葡萄虽还未完全成熟,来自山东、湖南等地的订单早已排满。”戚立波站在田边,笑意盈盈。

威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依托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项目,已累计建成智能水肥一体化智慧果园51个,覆盖梨果种植面积10430亩,打造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站点100家,让农业根基更稳,让饭碗端得更牢。

电商助农 按下农村发展“快进键”

乡村全面振兴,电商大有可为。鲜为人知的土特产,触网出村;农民自己当主播,带火“网红”农货,农村电商功不可没。

“质量上乘的农副产品,由于缺少品牌,销售半径小,只能辐射到周边区县,知名度难以打开。没有品牌,没有渠道,好东西也卖不出好价钱……”这是威县农村电商经营者司钦学曾经遇到的难题,“有难题就得想解题办法。”司钦学说。

办法来自发展电商经济。在司钦学的“良材记”线下展示店,芝麻酱、香油、梨醋、三白西瓜摆满了展厅。手握手机“新农具”、干起直播“新农活”,一大批新农人的涌现,为农村电商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司钦学经营的线下展示店,摆满了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人民网记者 李栋摄

在司钦学经营的线下展示店,摆满了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人民网记者 李栋摄

司钦学介绍,当前公司6名经过培训的主播,通过直播平台把农产品卖到了东北等地,线上销售额已达总销售额的50%。“去年每月3万单,全年销售额1480万,说明农产品电商销售大有可为。”司钦学说。

当地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县电商企业达到150余家、网店超过8000个,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超过13亿元。

“通过组织开展‘短视频+直播’销售技能培训,已累计培训重点梨果企业、相关销售企业及站点人员300余人,有力提升了电商平台销售能力。”威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实地指导、政策引导,带动农产品销售5000万斤以上,销售额达到2亿元,实现销售增收超3000万元。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66729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高于城镇0.9个百分点,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4%,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幅达15.8%。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大规模应用,新消费业态、消费模式、消费场景加速向农村渗透,新的消费增长空间正在形成。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