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钢集团特钢长材精品基地。 |
![]() |
中农海稻新疆喀什万亩耐盐碱作物育种与示范基地。 |
![]() |
位于中核集团田湾核电基地的“和气一号”能源站。 |
![]() |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
产业体系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大国竞争的战略焦点,在经济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体系迈向更高水平,要深刻把握这一目标要求及其相互关系,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着力打造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看到,面向消费者的个性化、柔性化制造产品,加速走入千家万户,引领消费升级;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蓬勃发展,成为产业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光伏电站与牧场同频共生,描绘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背后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刻变革——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正在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兴起、茁壮成长,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产业体系的智能化,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的相关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在数据、算法、算力的支撑下,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加速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
产业体系的绿色化,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动下,我国产业体系的绿色化转型持续推进。截至2024年底,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占比持续增长。这些工厂基本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持续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贡献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产业体系的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正在持续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
在资源要素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产业结构上,一二三产业以及各产业门类、上下游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区域间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布局。截至目前,我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5万个,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我国搭建的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已汇聚38.1万家优质企业、3090家金融机构、800余项金融产品;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启了我国产业变革的新篇章。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其作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进一步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任务,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创新组织模式,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原创性技术突破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强化技术变革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催生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建立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二是集聚各类资源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和创业服务机构合作,促进经营主体快速涌现和迭代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以高质量经营主体培育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优化资本、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和创新资源配置,通过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和资本市场的多方联动,共建现代化产业生态。
三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构建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制度和政策体系,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以高水平开放营造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深度参与全球技术合作、产业合作、生态环境合作等,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技术合作与国际交流。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百年变局之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锚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抓住机遇赢得战略主动,实现大国崛起的关键路径。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凝聚各类资源要素,锻长板、补短板,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引擎,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绩,为“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案例一
造好车,完备产业链添底气
讲述人: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开宇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从小我就知道,黑土地能种好粮食,还能造好车。
2021年,奥迪集团、中国一汽、大众中国3家企业合资联手打造奥迪一汽超级智能生态工厂。从破土动工到首台车下线,仅用了18个月。
以工厂为圆心、半小时车程为半径画圆,圆圈内能找到组装一台车所需的一半供应商。如果将范围扩大至吉林省,我们每台车超七成的零件都来自这里。
中国日益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为合资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可能,也成为工厂不断向上生长的坚实底座。
焊装车间内,824台机器人协同运作;底盘工位上,3台多轴全自动拧紧站的作业精度高达±0.1%;涂装车间里,奥迪全球生产体系首次引入中国自主研发的在线视觉检测技术,使“滑橇精度检测”这一关键工序的效率较传统人工检测大幅提升。
从“筚路蓝缕”“追赶跟随”,到“体系完备”“成为标杆”,中国制造实现了从“能造车”到“造好车”,再到“造高端车”的跨越,并将在开放包容中融合创新、跨越精进,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人民网记者申佳平整理)
案例二
特种钢,一群AI模型算配方
讲述人:南钢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李瑾彦
华为钢铁有色军团总裁 石 矛
如果把人工智能(AI)大模型搬到要求更高、容错率更低的工业场景,它还能发挥作用吗?
在南钢,“AI大厨”上岗,打破了传统靠经验试错的研发范式,让炼钢从经验驱动向智能决策转变。
以液化气体船等高端船舶的关键材料——碳锰低温钢为例,在材料研发过程中,碳多了钢就会变脆,锰多了则影响焊接性能,数十种变量因素相互影响。于是,我们想到用大模型来寻找研制钢材的“菜谱”。但同时,钢铁炼制过程复杂、数据模态多元分散、大模型“幻觉”难以消除等问题成为需要克服的难题。
不同于打造一个覆盖全场景流程的大模型,我们最终采取的方法是训练一群具有“专业能力”的场景模型:有的负责研究钢材能不能满足强度设计要求,有的负责研究钢材的低温韧性……它们自发地分工合作,实现不同性能指标的预测、计算。
可以说,数字化是让“数据可见”,而智能化就是让“决策更优”。如今,工业大模型的应用已拓展至家电制造、冷链物流等多个行业场景,赋能千行百业从“看得清”迈向“做得优”“想得新”。
(人民网记者王震整理)
案例三
除了电,核能还能提供什么
讲述人:中核集团田湾核电二厂厂长 张祥贵
核能是最高效的清洁能源之一,1公斤的铀—235全部裂变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释放的能量。这么多能量,如果只用来发电,利用率还不到40%。
如何让更多产业用上这一绿色能源?2024年,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正式投产,上演了一出核能“变形计”,将核能从单一发电延伸至工业供汽领域。
从“理论上行得通”到“现实中跑得通”,这场变形之旅并非坦途。项目交付前3个月,蒸汽流量卡在120吨/小时,远低于200吨/小时的设计目标。项目团队日夜攻关,终于揪出了问题——高温导致液位计示数失真。在近一个月的精密计算和反复调试验证后,蒸汽流量终于达标。
一场场技术攻坚,助力产业上下游协同降碳。投产一年多来,“和气一号”为江苏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输送超317万吨的清洁蒸汽,节省碳排放指标46.23万吨。
伴随着“变形计”不断上演,核能将成为提供热、电、氢、水等多种零碳能源产品的“全能选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人民网记者杨曦整理)
案例四
海水稻,让盐碱地变“大粮仓”
讲述人:中国农科院海水稻育种专家、中农海稻董事长 杨记磙
2018年春天,我从广东深圳飞越5000多公里来到新疆喀什。一看,白茫茫一片,寸草不生;一测,土壤盐分39‰。当地老乡们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种不出粮食,你们能行?”
我们带来的“海水稻”,不但能在盐碱地扎根,还能给土地“排毒”。几年来,种植规模从1亩试验田到1万亩示范基地,亩产从450公斤一路攀升至853公斤。
科技成果转化往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扩种要钱,建厂要钱,科研更要钱,但科创企业没厂房设备可抵押,贷款很难批下来。
关键时刻,工商银行及时提供金融支持。银行从专利含金量、研发投入占比、人才实力等维度对企业进行评估,以“创新积分”匹配信用额度,工行深圳分行、新疆分行联动,3年累计提供2000多万元普惠贷款。
“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链条正加速转动。“海水稻”打好头阵,高品质、耐盐碱的小麦、玉米、大豆等陆续跟上,全国5亿亩可开发的盐碱地,就是未来的“大粮仓”!
(人民网记者赵竹青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9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