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内容展示
中医帮忙 安然度夏(健康驿站)
时间:2025年07月25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9      
摘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召开发布会,介绍夏季养生知识。“夏季属火,主心,心主神明。此时人们容易烦躁、出汗多、睡眠差,稍不注意就会耗气伤津,影响体力和免疫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表示,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理论,建议大家合理调整生活方式,注意养心安神、清淡饮食、适度运动、作息规律、避暑护阳。

“三伏天”来了,睡不好?吃不好?

中医帮忙 安然度夏(健康驿站)

人民日报记者 熊 建


  7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中医医院的医护人员正在为市民提供“三伏贴”敷贴服务。
  郑飞华摄(人民视觉)

  7月20日,“三伏”的大幕正式开启。今年的“三伏”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18日出伏结束,一共30天。高温时节,如何安然度夏?多位专家进行了解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召开发布会,介绍夏季养生知识。“夏季属火,主心,心主神明。此时人们容易烦躁、出汗多、睡眠差,稍不注意就会耗气伤津,影响体力和免疫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表示,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理论,建议大家合理调整生活方式,注意养心安神、清淡饮食、适度运动、作息规律、避暑护阳。

  冬天的病  夏天来治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到底什么是“冬病夏治”?哪些疾病适合在夏天进行调理和治疗?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表示,“冬病夏治”简单说就是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在夏天最炎热的时间给予调理的治疗方法。

  “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者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是寒、虚、里、阴一系列病症。”张洪春说,“比如呼吸方面的疾病——慢阻肺、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慢性腹泻、关节疼痛僵硬。”

  至于夏治,“是指在三伏天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顺应自然,借助自然的温和热达到温补阳气、散寒祛邪,增强人体之正气的作用”。张洪春说,“冬病夏治”适合用于阳虚、气虚体质人群。这类人群有以下特点:

  平素怕冷怕风、喜晒太阳、喜热饮,一喝牛奶、冷饮之后就会感觉胃部不适或者出现腹痛腹泻,平时四肢发凉。

  有呼吸系统慢病。“比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阻肺这些肺系疾病,其加重多与内寒有关系,到了冬季,外寒引动内寒,内外合邪,闭塞肺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加重。”张洪春说,这类患者,在夏季阳气旺盛的时候,或者说在稳定期的时候,及时给予补阳气、祛内寒,就能够有效缓解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以及缩短病程。

  第三是其他具有虚寒性质的疾病,比如一些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慢性腹泻。

  “冬病夏治”最有名的治疗方法是三伏贴。“它是用白芥子、细辛这些温阳的药材制成的药贴,一般要贴在肺俞穴、肾俞穴等穴位上。每年的三伏天,也就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各贴一次。”张洪春说,另外也可以通过艾灸,或者食疗,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比如夏天艾灸足三里穴位、关元穴位,或者是吃一些生姜羊肉汤、黄芪山药粥等,都是冬病夏治的方法。

  张洪春提醒,这些疗法要去医疗机构,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要盲目跟风。

  夜卧早起  安神定志

  夏季,睡眠质量下降问题普遍存在。从中医角度如何进行调理?对此,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表示,首先做好起居调养,“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夜卧”,晚上11点之前要睡觉,做到“上凉下暖”的身体状态——冷水洗脸、温水漱口,睡前用安神敛阴药材泡脚。晚餐一定要清淡,忌辛辣香燥、酒食肥甘厚味之品。勿过饱,最好不吃夜宵。

  “早起”,夏季太阳升得早,顺应阳气的升发,有些人冬天要睡到7、8点,夏天只睡到5、6点就醒了,这是正常的。

  “无厌于日”,意思是不要厌恶夏季日长天热,夏天的气机就是疏布,所以健康人不要怕正常的热。从外面暑热的环境中回到房间,最好是先缓一缓,然后再进入空调房,以免寒气乘虚而入。要坚持适度锻炼,以适应夏日阳长之气。晚上7点之后,要避免做剧烈的运动扰动阳气,提倡做一些静功。由于夏日中午气温高、午时属心、阴气始升,故应适当午休,中午11点到1点睡午觉,既避热又养心。

  其次,要做好膳食调理。可以服用清心泻火茶,用百合、麦冬、莲子心来熬茶水或者泡茶喝,如果脾胃不虚寒,可以另加荷叶。还可以服用健脾化湿的粥——茯苓薏仁粥和红豆薏仁羹。陈皮紫苏山楂茶也不错,可以加点佛手来泡茶或者熬水喝,以健脾醒脾来化浊。此外,可以用安神定志的酸枣仁、龙眼肉来熬汤。

  在外治方面,吴节表示,平时可以艾灸足三里穴健脾。如果是阴虚火旺的人,切忌灸腹部的穴位,以免伤阴,建议大家可以采用引火归元灸,灸膝关节以下的肾经太溪、复溜、涌泉等穴位,以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第二,刮痧,选取膀胱经背俞穴等,以透邪外出。第三,辅以针刺或者按压穴位,比如安眠穴、风池穴、神门穴、太冲穴、太阳穴,帮助安神。第四,采取耳穴贴压法。如果是严重的失眠就要到医院就诊,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护补阳气  注意禁忌

  网上流行三伏天晒背,适合哪些人群?有什么注意事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征堂表示,人体背部有一条督脉,主司人体一身之阳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护补阳气,晒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通督脉、补元阳的作用,是夏季一种常见的养生方式。

  刘征堂表示,晒背主要适合阳虚体质的患者。他们的典型表现是畏寒肢冷、便溏乏力,平素手脚不耐寒凉,晒背可以帮助振奋督脉的阳气。同时,有寒湿痹证、腰背疼痛的患者也可考虑进行适当的晒背,能够有效地温化寒凝、温通经脉。此外,骨密度较低的群体,也可以通过晒背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老年人如果符合阳虚特征且无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晒背有助于缓解他们的腰背冷痛、提升阳气。

  刘征堂表示,晒背的禁忌人群主要包括光敏性疾病的患者,如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还有一些活动性的皮肤病,如湿疹、皮炎急性期。此外,阴虚火旺的患者,表现为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湿热内蕴的患者,表现为口臭、黏腻汗出和痤疮频发等;实火证患者,表现为面红目赤、烦躁便秘。这些人群晒背会助火伤津,加重内热。

  此外,服用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吩噻嗪类镇静剂等光敏性药物的患者,也尽可能地避免晒背,以防诱发光毒反应。

  “晒背合适的时间是上午8点到10点左右,此时阳气上升,为‘少阳温煦’之时。”刘征堂说,晒背时长应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初次晒背不超过10分钟,后续逐渐增加至20—30分钟;青年人不超过30分钟,老年人和儿童建议15—20分钟为宜;以背部温热、微微出汗为佳。

  晒背的场所,应通风良好,干燥舒适,避免正午暴晒,大量出汗脱水导致气随津脱。中途如果出现皮肤灼痛、头晕、心悸或者中暑的症状,如恶心乏力等,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晒后,应当饮用常温的电解质水或者淡盐水来补充水分,避免摄入冷饮、空调直吹或者是冲冷水澡等导致寒邪入侵。合并慢性病的老人,晒背期间要加强监测和照护,严格控制时长并需要家属陪同,避免因脱水诱发心脑血管病等急性事件。

  

  链接▶▶▶

  暑天养生药膳推荐

  夏季炎热,很多人都没有食欲。张洪春介绍,此时一些既消暑又能增强体质的药膳就派上用场了:

  绿豆百合莲子粥,有清热解暑、宁心安神的作用。食材有绿豆50克,干百合20克,莲子15克,加少量的冰糖。把食材浸泡一个小时左右,煮至绿豆开花,适当冷藏以后食用更好。脾胃虚寒的人群不宜过量食用,糖尿病患者不宜加冰糖。

  冬瓜薏米老鸭汤,可利水祛湿。适用于舌苔黄腻、脸上长痘或大便黏马桶的人群,也就是湿热体质人群。食材包括带皮冬瓜300克,薏米30克,老鸭半只,生姜3片,把鸭肉焯水以后和食材同炖一个半小时,加少量的盐调味即可。

  姜枣茶,可温中散寒。适用于在空调房久待后,手脚冰凉且易腹泻的人群。食材有红枣6个、生姜3片、红糖少许,煮沸以后用小火焖10分钟。

  清炒苦瓜虾仁,可清热泻火。食材包括苦瓜200克,鲜虾仁500克,可以加一些姜蒜末儿,包括盐和油等。首先把苦瓜切成薄片,放入淡盐水中浸泡10分钟,以减轻苦味;然后把虾仁腌制10分钟左右去腥;虾仁焯水以后,与苦瓜片大火快速翻炒约2分钟,到苦瓜半透明,再加适量的盐调味即可。胃肠道较弱的儿童或者老年人要注意适量食用。

  (人民日报记者熊  建整理)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