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消费重构汽车营销法则?小米YU7爆单背后的公关逻辑
2025年6月26日,小米YU7正式发布,共推出三款配置车型,指导价格区间为25.35万 - 32.99万元。小米YU7基于小米摩德纳平台技术架构打造,全系采用800伏碳化硅高压平台,提供超长续航后驱版、超长续航四驱Pro版和超长续航高性能四驱Max版三款配置车型,CLTC最高续航里程为835公里。
据小米官微消息,YU7发布仅3分钟,大定订单便突破20万台;1小时内,该数字攀升至28.9万台;到18小时,锁单量已达到24万台。按起售价计算,小米YU7在不足一日内即实现销售额约608.4亿元,此数额相当于诸多新兴车企的年度销售总额。
同时,全国小米汽车门店客流激增。上海虹口区小米汽车门店销售人员表示“热度超越SU7上市时”,上海宝山门店甚至达成“两小时内售出近千台”的纪录。高盛也迅速将小米目标股价上调至69元,称其“巩固了中国高端汽车市场的领导地位”。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年轻消费群体是订购小米YU7的主要客群,他们踊跃订购YU7,所购买的不仅是交通工具,更多的是包含情感代偿与自我表达的诉求。小米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其在公共关系领域的精准布局:通过情绪价值共鸣构建品牌护城河,同时在危机漩涡中展现出敏捷的公关响应能力。
一、情绪价值驱动的品牌重构
小米YU7的营销打法完全跳出了传统汽车行业的老套路——不再死磕性能参数和空间配置,反而把重点放在那些看似无用的情感需求上。其营销策略有意弱化车子在城市通勤中的实用性,反倒去凸显“超跑级性能”“赛道基因”这种听着不接地气的标签,结果这种策略刚好打中了一线城市年轻人的心理需求。他们需要一辆能满足日常通勤的交通工具,又能承载“诗与远方”美好幻想的交通工具,正如42号车库调研所表明,YU7用户中,有70%聚集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其消费动机同潮玩LABUBU特别相似:都是通过买东西来寄托情感,缓解这个快节奏社会带来的焦虑。
“为双肩扛着责任,内心仍有远方的人,为所有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内心仍有星辰大海的人”。这句雷军亲自参与设计的广告词堪称情绪营销教科书。这把产品和用户价值观深度捆绑的操作,成功让YU7变成了“理想生活代言人”。经由用户推荐达成的订单占比35%,营销成本仅为传统车企的三成,证明了情感共鸣引发的传播裂变效果。
二、生态闭环的降维打击
YU7的核心竞争力不光是产品本身,更在于其所构建的“人车家全生态体系”。数据显示,45%的订单都来自小米手机用户,车机系统能无缝隙地操控米家设备,创造专属的排他体验。在用户调研里,这种生态协同效应得到了验证:82%车主表示“车家互联功能显著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情况”。但生态闭环带来了新的挑战——用户对系统稳定性和数据隐私的关注度显著上扬,需持续做优化以躲开“开放即失控”的风险。
三、争议漩涡中的危机管理
伴随热销的是多重公关挑战:
1. 设计争议:YU7由于外观配色与法拉利Puro Sangue撞色引发了抄袭质疑,小米采用“技术背书携高管发声”的策略,设计总监Shin跟雷军依次否认有借鉴现象,突出强调“家族设计延续”,这种回应未把争议完全平息,但利用把话题引向“设计理念迭代”,顺利转移开了舆论的焦点。
2. 质量风波:懂车帝测试中YU7刹车片高温引发起火事件,小米即刻把问题原因归结为“极端测试操作不当”,又通过第三方媒体(如陈震测评)强调电池系统可靠性,而其他同场测试的特斯拉未出现类似问题,仍然对品牌的信任度形成了冲击。
3. 交付困局:24万份订单造成交付周期延长至58周,用户因担心错过购车补贴而集体维权,小米开启限时改配渠道、实时更新交付周期,工厂开启投产(还加速二期7月启动,年生产规模为15万辆),试图减轻用户的焦虑,但律师指出,其“7天不退定金”规则可能涉嫌格式条款违法,也暴露出了法律隐患。
四、产能难题和用户信任修复
最值得警惕的是上文所提到的产能不足问题。据了解,北京二期工厂7月投产后,总产能能达到一年35万辆,但面对24万的急单还是不够用。小米虽然采取了“动态交付周期显示”“AI视觉检测提升质检效率”这些举措想挽回信任,可用户对“锁单后不能退订”的不满还在蔓延。更麻烦的是,竞争对手搞了个“退订YU7补5000元”的抢单活动,已经挖走了一部分订单。
结语
小米YU7的案例揭示了新消费时代公关的核心命题:在情绪价值构建与危机管理之间找到平衡点。其成功之处在于将产品从“交通工具”升维为“情感符号”,但能否持续领跑,取决于产能爬坡速度、用户信任修复及生态体验优化。正如高盛研报指出,YU7的真正考验在于“能否在产能释放后维持品牌溢价”。这场关于“情绪消费”的实验,或将重新定义汽车行业的竞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