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徐则臣《寻找理想作家》
![]() |
徐则臣在《寻找理想作家》(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表现出一位文学家的审美品位和不凡见地。本书是由阅读史、作家论、书序、演讲等组成的文论集。从阅读史出发,作者一路品评卡夫卡、卡达莱、厄普代克、奥尔罕·帕慕克等作家的经典名著,以作家的感知、编辑的眼光与丰沛的体悟,探索文学创作上的独特发现。
《寻找理想作家》是一场文学行旅和精神漫游,以作家作品论为中心,徐则臣讲述中国文学从传统和现代中走来的历史脉络,描绘中国与世界交错互动的文化图景,展望并想象中外文学的未来走向。开篇《我的“外国文学”之路》中,徐则臣沿着有迹可循的思想轨迹,漫谈当年“为阅读而阅读”的纯粹兴致,分享如“饥饿之人喝到狼奶”般汲取外国文学滋养的过往。在文学之路上,他数次重返曾经读过的经典作品,从生活所感与创作所得出发,实时更新并重建人与小说、世界的有机关联。如果说,阅读的习惯是文学向生活的自然延伸,那么重读的姿态更意味着一个人在时间的洪流中,向内安置自我。
面对海量世界文学经典,我们常常习焉不察,忽略了文学的真谛需要百转千回的品读回味。一位作家赋予同一故事的不同结局(《大江健三郎的审判》)、一次窄门的前后穿越(《当我走过窄门》)、一对夜行父子的对话(《你没有听到狗叫吗?》)……其中深藏太多秘密。对于这些作品,徐则臣浅入深出地切入小说肌理和故事语境,着眼作品细节和作家观念,赏析故事内外的艺术魅力。在他看来,每一位大师级作家的小说,皆蕴含某种独特的人性与文化命题,尽管世殊时异,也不乏供后来者静心体悟的新意。人与经典的相遇或早或晚,真正地理解往往要经历岁月的沉淀。
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为世界文学的阅读提供了一种生动、有力、凝练的读法。《只有一个马尔克斯》从马尔克斯去世的追悼,谈到他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在于“每一代作家遇到马尔克斯,相当于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发现了一种新的想象和表达世界的方式”。《寻找卡达莱》认为,卡达莱的创作优长在于“阿尔巴尼亚历史与社会主义经验的个人化的文学处理”,他与中国作家分享着类似的历史处境和身份认同等问题。徐则臣对小说结构和艺术形式的精彩见解,更彰显出一位作家直面复杂文本的才华和鉴赏力。《当我走过窄门》直陈创作长篇小说《北上》的心路历程,诠释纪德《窄门》之外的智慧;《沉默的力量》铭刻了20年后重读《静静的顿河》的豁然启悟;为《香水》与《我的忐忑人生》作序的荐言里,怀有对“人”之故事的深刻领会。较之于论述的严谨与内容的丰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彰显了阅读行为本身的悠长意味,那是文学和生命相遇的喜悦,其中浸透着看待人生及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徐则臣认为,“写作者要寻找理想的读者,理想的读者最能理解自己。作为读者,我们也在想象和寻找跟我们相契合的作家。”可以说,“理想的文学”不单指作家与读者在表达和接受上彼此呼应,更关系到两者如何建立更高层次的思想与情感共鸣。为此,他辨析中外文坛大师及其艺术之路的异同,提纲挈领地总结出一位理想作家的素质:开阔视野、问题意识、渊博学识。在他看来,这三者的互相激活与相得益彰,能够为作家从事写作、理解文学的精神活动,提供出知行合一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对中国作家而言,唯有深度汲取与活化中国古典与民间的传统文学资源,找到与当代中国现实适配的表达路径,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
本书中,徐则臣以知人论世的通达与修辞立其诚的谨敬,谈论故事内外的文学奥秘。作者关注的焦点既有意叩问大时代下写作何用与作家何为,也在孜孜求索文学创作之于人类思想、社会状况与历史文化的无限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寻找理想作家》最终探讨的命题,不完全是理想作家的存在与否,而是文学、写作与理想的辩证关系:文学的理想未必要诉诸理想的作家,但理想的文学必须有赖于作家理想铸就的坚实信念。如其所言,一位作家的至高境界是以作家小于作品的方式,抵达致广大亦尽精微的文学世界,“因为你通过独有的艺术方式,经营出了一个比你更大、更复杂、更多元、更经得起阐释和推敲的世界,还有比这更理想的作家吗?”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