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在威县马家庄村广场上,一位村民带着孙子在废轮胎制作的秋千上玩耍。 河北日报记者 吕若汐摄
5月17日上午,在邢台市威县马家庄村村口,70多岁的村民马老汉坐在“轮胎沙发”上休息。这个由3个旧轮胎叠成的座椅上刷着明黄涂鸦,中间用粗绳捆扎,底座还抹了水泥固定。见记者盯着座椅打量,老人乐呵呵开口:“这是俺家之前淘汰的旧轮胎,现在搁在村口当‘沙发’,舒坦!”
“走,带你逛逛咱村的‘艺术长廊’。”在马老汉的带领下,记者沿主路边走边看,骏马奔腾图、戏蝶流连图等20余幅总面积600余平方米主题墙绘像画卷般展开,路边的旧石磨盘里种着多肉植物,旧石缸上画着卡通人物,最妙的是每隔几步就有的“轮胎花盆”——黑色轮胎外侧涂着彩虹条纹,里面种着鲜花,开得正艳。
“变废为宝,这是谁的主意?”记者忍不住问。
这两年,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驻威县马家庄村下沉工作队帮助下,马家庄村建起了服装厂,硬化了路面,找画家画了墙绘。但随着村容村貌的提升,村民家家户户门口的破水缸、木头疙瘩、废旧自行车等物品却有点煞风景。
“堆着占地儿,清了村民心疼,咋办?”今年3月,村“两委”和工作队开启“头脑风暴”,决定在村里来一次断舍离,将废旧物品改造成景观装饰,既保留乡村记忆,又传递环保理念、提升环境美感。
说干就干。村里启动了“旧物改造换美景”计划,搭建起“旧物改造工作室”,村民捐赠废旧物品可以换取米面油、帆布包等。没想到,计划一推出,便得到村民积极响应,首批就收集到废旧自行车、轮胎、石磨等30多件旧物。
一辆破旧二八自行车,经过改造变成水蓝色花架,车筐做成的花盆里绿萝枝叶舒展,在微风中摇曳;一口布满裂纹的水缸,刷上天蓝色底漆,待底色稍干,蘸着嫩黄颜料顺着缸身裂纹画出雏菊花瓣,裂缝深处再点上几滴白色“露珠”……“等种上绿植,根须从裂缝里钻出来,比买的花盆还好看。”村党支部书记马保通说。
“多亏了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师生的指导,这些艺术品才做得这么逼真。”马保通介绍,通过开展联学共建,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师生多次带着卷尺、画笔实地勘察,村干部和工作队员跟着学设计、练涂鸦。如今村里20多处微景观,从轮胎秋千的承重计算到自行车花架的颜色搭配,大多是在师生们的指导下完成的。
村子变美后,大家将村里的墙绘、旧物改造景观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五一’假期,村里一下来了上百人。”马保通说,有穿着汉服的姑娘在骏马墙绘前直播,有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来体验乡村生活……
乡村文化“艺术长廊”催生出餐饮小店。记者注意到,村广场旁,工人们正忙着搭建一座钢结构小屋。原来,几个月前,一位石家庄的餐饮老板来玩,一眼相中村里的“文艺范儿”,当场租下这块地,要开烤肉店和奶茶店。“等小店开业,游客逛累了还能喝杯奶茶、吃串烤肉,到时候,村里的土鸡蛋、绿豆粉皮也能摆上货架,人气肯定会越来越旺。”马保通兴奋地说。(河北日报记者 吕若汐)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