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科技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教育 - 内容展示
心技术加速突破,细分场景持续渗透,人工智能深化融合 工业机器人,迈向“全能选手”(产经观察·细看产品七十二变⑤)
时间:2025年05月21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13      
摘要:湖北荆州,美的洗衣机工厂迎来美的人形机器人,从事巡检、机器运维、设备检修等工作;德国汉诺威,上海节卡智能协作机器人亮相工业博览会,展示了轻捏薯片级别的控制能力,引得众多观众体验;北京极智嘉的机器人智能仓储系统打入西门子等全球大客户供应链……今天,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已在千行百业深度应用、不断成长。

心技术加速突破,细分场景持续渗透,人工智能深化融合

工业机器人,迈向“全能选手”

(产经观察·细看产品七十二变⑤)

人民日报记者  王  政


  位于安徽合肥市的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机器人在造车流水线作业。
  新华社发

  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的工业机器人产线车间。
  新华社记者 邓 华摄

  湖北荆州,美的洗衣机工厂迎来美的人形机器人,从事巡检、机器运维、设备检修等工作;德国汉诺威,上海节卡智能协作机器人亮相工业博览会,展示了轻捏薯片级别的控制能力,引得众多观众体验;北京极智嘉的机器人智能仓储系统打入西门子等全球大客户供应链……今天,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已在千行百业深度应用、不断成长。

  从单机作业到集群协同,从执行终端到决策中枢,从简单拼装到全面国产化,从中低端突围到高端市场规模替代,从重点行业应用到赋能千行百业……通过技术创新、场景融合、人工智能赋能,工业机器人正从传统简单的机械臂升级为集群协同、智能决策、全链自主、多域赋能的“全能选手”。

  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国产重载机器人蓄势待发

  转体、伸展、挥舞手臂……走进美的蓝橙实验室(高端重载机器人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台台橙色的库卡六轴工业机器人,抓举着不同重量的“杠铃”,不知疲倦地做着“托马斯全旋”。“这是在做重载机器人整机耐久寿命测试。”实验室主任助理脱立恒博士告诉记者,这些机器人大都采用了全国产的减速机、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

  实验室里,一台粗壮的铁灰色大型工业机器人格外醒目。脱立恒告诉记者,这台高刚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工业机器人是库卡自主研发的最新科技成果,“尽管负载是500公斤级,但整机精度刚度较传统机型提升了3倍。”

  “当前,机器人技术正从传统工业领域迈向广阔应用市场。尤其是在高端制造、航空航天、能源医疗等战略产业中,高刚、高精、高可靠性重载机器人作为核心装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库卡中国企业业务总经理陈峰说,从2015年到2025年,负载300公斤及以上六轴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增长了10倍。

  2017年收购德国库卡后,美的在共性技术和重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上加大研发投入,已实现减速机、伺服电机与驱动控制三大核心部件国产化。聚焦重载机器人全面自主化,美的蓝橙实验室突破重载RV减速器、重载伺服电机、全新架构控制器等核心功能部件关键技术,开发出抗干扰运动刚度模型,有效解决了重载机器人在精度和刚度方面的难题。

  在重载工业机器人领域,我国企业正在实现群体突破。埃斯顿推出700公斤级工业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重工装备、汽车、建材等行业;埃夫特最新款重载机器人,2024年已实现百台以上批量销售;汇川技术推出的六关节机器人,最大负载能力达220公斤;广州数控最大负载量500公斤的系列重载机器人,已成功通过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此外,新松、柴孚、卡诺普等多家企业也在奋起直追。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从核心部件进口,转入部分国产自制阶段,正朝着完全国产自制加速迈进。”陈峰坚信,未来两年内,搭载国产RV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并且在精度、可靠性上比肩国际知名品牌的国产重载工业机器人将实现批量应用。

  打破国际品牌市场垄断,在高端场景应用上实现规模替代

  走进广汽领程重型卡车制造基地的驾驶室焊接车间,6台黄色埃斯顿点焊机器人正协同作业——机械臂灵活翻转,焊枪在驾驶室骨架间快速起落,溅起细密的焊花。经过优化设计,每台机器人通过自动工具更换系统实现搬运与焊接任务快速切换,效率大幅提升。每小时5台的生产节拍下,焊点重复精度稳定控制在±0.08毫米,合格率持续保持100%。

  “过去,工厂内的机器人清一色用的是国际品牌,但这次我们坚定选择国产。”广汽领程制造中心部长杜式斌告诉记者,在选定供应商前,技术团队曾请多家供应商进行试焊,发现埃斯顿机器人的焊接质量不逊于一些进口设备,价格还更具优势。

  更关键的是,作为国内少数实现核心部件完全自主化的企业,埃斯顿具备根据细分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埃斯顿还将控制系统的一些核心程序开放给我们,双方共同开发关于驾驶室焊接线的优化程序,并实现知识产权共享。”杜式斌说。

  在车用弧焊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的还有埃夫特。在比亚迪合肥工厂焊装车间,近200台埃夫特ARC系列弧焊机器人在前后副车架焊装工位协同作业。“这些搭载自研抖动抑制算法的国产机器人,焊接重复定位精度稳定控制在±0.03毫米,完全对标国际一线品牌作业标准。”比亚迪合肥工厂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比亚迪在八大基地累计部署埃夫特弧焊机器人近千台。

  “弧焊机器人国产化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从工艺包、核心部件到控制系统的全栈创新。”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游玮举例说,埃夫特此番突破高性能弧焊机器人及其部件/软件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系列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密RV减速机产品、专用润滑油/脂、高性能专用伺服电机、应用工艺包和操作系统,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化率超过96%,部分实现100%自主可控。

  在高端场景应用上实现对国际品牌的规模替代,得益于国产工业机器人精度、可靠性、耐久性的提升。日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自主智能弧焊机器人技术与系统”项目已经启动。由埃夫特牵头的这个新项目,焊接机器人精度能到0.5毫米,还可自主识别焊缝、规划路径,焊接智能化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在高端场景实现突破的同时,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也在向广度延展。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55.64万台,同比增长14.2%。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安装27.6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安装总量的51%。继汽车、3C电子行业后,新能源、卫浴陶瓷、金属加工、家具家电等通用工业领域开始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新增市场主力。

  人工智能加速融合,从“单机智能”到“群体智能”

  在山东邹城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一台搭载力觉与视觉传感器的协作机器人正精准演示电脑USB接口装配。机械臂如同被赋予人类触觉与视觉,在插接过程中实时感知接触力,动态调整角度与力度,展现出“斜触修正”“二次对位”等拟人化操作。

  “这款机器人融合了力控搜索与视觉伺服技术,可胜任微米级精密装配。”珞石机器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庹华介绍,2023年起,公司实施“机器人+AI”战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增强机器人的感知决策能力,在3C电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底层控制技术与AI的深度融合是智能升级的关键。”

  在一座海外大型仓库内,700台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移动机器人以每秒2米的速度穿梭于2万平方米的立体空间中。它们与40个多功能工作站协同作业,将传统“人找货”模式彻底颠覆——货架自动流转至工作站,机械臂精准抓取商品,自主移动机器人沿动态规划的路径快速运输,整个仓库日均处理超35万件货物,单个工作站峰值效率达500件/小时。

  “这里没有固定的作业分区,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订单混合处理,服装、电子等全品类商品共用存储空间。”极智嘉首席技术官李洪波解释道,通过“混合存储算法”和“动态路径规划系统”,机器人集群可实时调整任务优先级、避免拥堵,更可灵活调整运营规模,轻松应对促销活动期间的需求高峰。

  突破群体智能控制、动态路径规划等技术,推动工业移动机器人从“单机智能”向“系统智能”跃迁,让极智嘉具备了单系统调度超5000台机器人的技术能力,并在全球建成10余个“千台级”机器人智能仓库示范项目,在智能仓储领域连续6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75%。“‘群体智能’已成功延伸至工业制造场景。”李洪波介绍,极智嘉已与西门子、宁德时代等全球制造业领军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推动物流智能化升级。

  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通过自适应环境感知、持续自学习优化和类人决策能力,实现柔性生产与智能协作,大幅提升制造效率与灵活性,是推动智能制造的重要驱动力。

  谈及“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潜力,陈峰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容量约30万台,其商业模式是定制化开发,专业人员安装、调试,甚至是陪工陪产。如果将来市场容量达到每年100万台,对安装、调试、运维人员的需求将大幅增长。”陈峰说,工业机器人出厂自带人工智能,开箱即用、一键安装、预测性维护都是市场需求,也将变为现实。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1日 18 版)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