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加快城市转型升级
948个亿元京津项目“链”出发展新动能
累计实施京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48个,总投资6065.9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917.75亿元以上……2014年以来,唐山市依托毗邻京津的区位、基础雄厚的产业、保障齐全的政策等多重优势,打造吸引京津产业项目转移“强磁场”,承接京津疏解转移项目数量、总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
■ 链式发力,“飞地”变“磁场”
各式钢管有序码放,焊花飞溅……5月14日,位于曹妃甸区的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生产场面一派火热。
“这是北京巴威公司建设的高端装备制造新基地项目,承担了总部的全部产能,自2023年8月投产以来,订单不断。”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窦洪炎说,选中这里,不仅由于便利的港口运输条件、相对成熟的工业基础与配套设施,还为了追随多年的“老伙伴”。
窦洪炎所说的“老伙伴”是首钢。从北京石景山搬迁至唐山曹妃甸,首钢从“山”到“海”的跨越,不仅实现了自身产品迭代、产业升级,也吸引了北京巴威、首钢气体等产业链项目紧紧相随。而承接这些项目的平台,便是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
自2014年河北与北京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创新飞地经济模式,以共建共管机制推动产业协同、资源共享,打造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吸引北京项目“扎堆”落户曹妃甸区。
加快项目“安家落户”,需要链式发力——既契合企业需求,也精准补齐当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短板。
“在产业对接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找准转型方向,是我们的目标。”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如忠说,他们引导钢铁深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氢能等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集聚,形成更好的产业生态。
全力打造京津产业转移高地,唐山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唐山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唐山市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围绕精品钢铁、现代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成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京津项目落地,已形成以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为核心,以玉田中华老字号产业园、高新区京唐智慧港等特色平台为支点的承接网络。
■ 产学研融合,“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唐山制造”
眼下,一款快速出餐机器人样机即将在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下线。这款机器人正是北京科技大学研发、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协同创新的成果。
北京科技大学为何选择与唐山的企业合作?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负责人王孟昭给出答案:这里是全国首家机器人非标产品定制共享工厂,可一站式满足中小企业技术、采购、设备、仓储、物流、售后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2024年,这家共享工厂为京津冀地区130余家创新主体提供了非标零部件研发及加工服务。“今年,我们已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协同攻关了多项技术难题。”王孟昭说。
在对接京津、融入京津中,唐山市找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的“密码”:京津研发、唐山转化,京津孵化、唐山产业化。
京津冀三地联合打造的六条重点创新产业链中,机器人产业链是河北牵头的两条产业链之一。
2024年5月,《共建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正式在唐山高新区启动。
“依托这个产业园,我们能将本地的机器人产业和京津优质创新资源无缝对接,通过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唐山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安海涛说。
加强与京津科技创新协同互动,唐山市不断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协同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积极促进京津科技成果在唐山孵化转化,助推自身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作为唐山市政府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设的创新机构,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围绕唐山市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精品钢铁、大数据等产业需求,发挥人才、智力和技术优势,积极聚合创新要素,在唐山建设实体平台,推动北京创新成果陆续落地唐山。目前,该研究院与中车唐山公司、英莱科技等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唐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推进。
2024年,唐山市共引进京津科技成果(项目)78项,吸纳京津技术合同交易额168亿元。
■ 人才互联,以招才引智激活发展引擎
3月13日,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技术对接活动”为主题的京津冀专家唐山行活动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6名专家与唐山市相关企业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技术问题。
搭平台、促交流,让京津人才服务本地产业,是唐山的一个重要抓手。
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郑建民介绍,依托驻中关村引才引智工作站以及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平台,唐山市先后与128家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机构紧密合作,举办各类招才引智活动,让本地企业“走出去”,把京津专家“请进来”,在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加快创新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3月3日,北京—唐山高层次人才基地在北京挂牌设立。依托该基地,唐山市搭建了常态化招才引智平台,进一步加深与北京各高校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创业孵化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合作。
聚焦高层次紧缺人才需求,唐山市每年面向京津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同时,连续12年举办河北省沿海经济崛起带高层次人才交流大会,面向京津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大力引进优秀毕业生来唐山创新创业。
买房有高额补贴,就医有绿色通道,旅游有免费待遇,连未来孩子读书都能根据意愿选择学校……以人才“活水”润泽发展沃土,唐山市推动“凤凰英才”计划持续上新,目前已将政策升级至5.0版本,聚焦岗位、资金、服务等提供全流程全要素保障。
据介绍,较上一版本,唐山市最新的凤凰英才政策进一步加强对人才个体和用人主体双支持,促进各类人才引进量质齐增。
2024年,唐山市引进各类紧缺专业研究生1621人,其中博士107人;柔性引进京津专家155人,围绕发展急需签约智力技术项目65项。全市发放青年人才奖补资金4900余万元,为青年人才提供医疗“绿色通道”、免费体检、子女入学、公交免费、配偶安置等服务超5万人次。(□河北日报记者 郭 猛 王育民)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